中研院的臺灣竹雞

中研院後山的竹雞有時也會跑到院區內

作者:嚴融怡(生圖志工)

問:Petty,最近有時會聽到「雞狗乖、雞狗乖」的聲音,這是什麼聲音呀?

答:這是竹雞的聲音喔。

問:竹雞?Petty,中研院院區有竹雞出沒嗎?

答:是的,竹雞其實是中研院後山的常客。尤其,位於本院體育館及人文社會科學館後方全長約362公尺,最高可到海拔65公尺左右淺山環境的「森林生態研究園區登山步道」(或稱「森林步道」)自2009年完成啟用,經過過去生態志工們長年進行原生植物栽植等復育工作,那裡也是一個環境多層次的小森林,有不少淺山動物在那邊出沒。竹雞最常出沒在那邊的密林當中。不過,曾經有高中學生甚至在一大清早經過生態池、生態時代館與基因體研究中心附近的植被區域也發現竹雞們的意外經過。竹雞雖然實際上比較喜歡隱密的環境,但可能因為我們這裡的地緣關係,所以從中研院的院區一直延伸到我們周邊的山區、國家生技園區、直到後山埤公園等區域,都曾有竹雞的出沒,這一大塊區域可說是淺山動物們的廊道。我們的院區實際上與周邊淺山環境相當接近,所以除了竹雞,包括鳳頭蒼鷹、大冠鷲、五色鳥、黑冠麻鷺、領角鴞、黃頭鷺甚至小綠鳩等鳥類也都是院區觀察記錄過的鳥類。事實上,院區也曾出現過穿山甲和大赤鼯鼠等哺乳動物,赤腹松鼠則更是院區的常客。

問:竹雞和一般的雞有親緣關係嗎?臺灣有原生的雉雞嗎?

答:有喔,牠們都是雉科的鳥類。不過不同於人類常年馴養的家雞。牠們是野生的雉科鳥類,在臺灣,我們大致擁有帝雉、藍腹鷴、環頸雉、深山竹雞、臺灣竹雞、鵪鶉、小鵪鶉等雉科原生鳥類,其中帝雉與藍腹鷴通常位在更為深山的區域,雖然史溫侯(Robert Swinhoe)曾在十九世紀於新北市淡水附近記錄到藍腹鷴,但是那畢竟是久遠以前的事情。在人口密度持續增加與都市開發、原始森林逐漸都被破壞的情形下,藍腹鷴已經失去那些接近台北盆地的棲息地了。而深山竹雞的棲息環境也是比竹雞要更為深山一些的地帶。至於環頸雉,目前主要的棲息地位在花東。鵪鶉,是北海岸過境期間人們很難得才偶爾會觀察到的鳥類。小鵪鶉,則是平地和丘陵草生地的隱密鳥類;但行蹤非常飄忽難覓,無論其分布或具體生態行為都還存在一定程度謎團的一群。所以還是竹雞和我們最親切,即便是城市化很密集的雙北地區,只要地近淺山的環境,我們都還是有機會聽到竹雞的雞狗乖聲音,甚至有時在接近山邊的步道或公園當中可以看到牠們驚鴻一瞥地快速奔跑離開等等。而我們有時會特別指稱我們的竹雞為臺灣竹雞,這是因為牠們也只分布在臺灣。臺灣竹雞(Bambusicola sonorivox)過去曾被歸屬在灰胸竹雞(Bambusicola thoracica)當中的一個亞種,2015年已由臺灣特有亞種改為臺灣特有種,是我們臺灣這裡獨有的可愛雉雞。牠們身上以褐色色調為主,但是頭部略呈藍灰色,喉部有深橙色分布,側面與翅膀上則有鏽斑。其實在人們面前跑過去時,體色還滿鮮豔的。

問:如果一個地區比較常出現竹雞,那麼這在生態環境具有怎樣的意義呢?

答:竹雞棲息在植被茂密的低地和山麓森林的下層植被區域,由於牠們的飛行能力不是太好,所以比較喜歡藏匿在樹叢當中,這也是一般較難目擊觀察到的原因。不過有時候人們在竹雞們更換停棲點覓食等情形下還是有機會可以看到牠們的蹤影。對於這類以地棲為主的鳥類,如何保有其有限的生態廊道,並且維繫棲地之間的連結而不至於過度破碎化是很重要的。事實上,這也正是淺山生態系統保育的要點;在臺灣,野生動物的淺山棲地,常容易因為各類道路與土地開發,而導致原先連續性的山林逐漸形成不相鄰的小片塊狀棲地,而當破碎化的持續增大也會阻隔野生動物原有的自然遷移、限縮其可用的生態資源並且增加其生存上的壓力。生態廊道的概念常是運用綠帶串聯原本破碎化的棲地區塊,而做到盡量友善生態環境。這幾年,中研院生多中心的老師與生態志工團也在這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努力。我們也期許未來,中研院周邊仍然是一個永續的生態秘境,能讓各類野生動物在這裡繼續和人們共好。

延伸閱讀:

1.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知識平台─台灣竹雞

2.林務局自然保育網─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

3.「淺山生態系」有什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