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的東亞家蝠

圖片:東亞家蝠是城市傍晚當中常見的過客,也會出現在院區當中。

答:Grad,沒錯喔。是蝙蝠。在傍晚雖然有的時候燕子也會盤旋,但是和蝙蝠會有一個交錯的時間。隨著時間越晚,燕子會逐漸返回夜棲地,然而蝙蝠則會繼續活動。而燕子比較會採取滑翔的方式進行盤旋,但蝙蝠則會不斷地振翅,兩者飛行方式不太一樣。當你仔細觀察,也會有機會發現蝙蝠的小耳朵。

答:是東亞家蝠喔,牠們也是城市當中最常見的蝙蝠。

答:沒錯喔,東亞家蝠並不太喜歡氣溫太低的溫度。在日本的族群如果低溫持續在15℃以下,甚至會進入冬眠周期。在我們本地,溫度較低的情形也會讓東亞家蝠出巢次數與活動時間跟著減少。

答:東亞家蝠比較適應城市環境,但也會在淺山環境當中棲息與盤旋覓食,牠們在臺灣全島中低海拔地區幾乎都有機會找得到。由於能夠適應城市環境,東亞家蝠特別喜歡住在人類的建築物當中,尤其是木造的閣樓、牆壁夾層、屋簷縫隙等位置,也由於牠們身體不大,一隻體長不超過4-5公分,體重也只有4-5公克,所以甚至一棟房子有機會能夠擠進數百隻東亞家蝠居住其中。有時候整修頂樓也會有機會不小心抓到東亞家蝠的寶寶喔。

答:東亞家蝠在空中盤旋確實是在吃飛蟲喔,牠們和家燕、洋燕那些燕科鳥類會有某些空中覓食範圍的小重疊。在臺灣,我們沒有吸血蝙蝠。大部分的蝙蝠都是食蟲性的小型蝙蝠,而大型的臺灣狐蝠則不吃蟲,牠們是食果性蝙蝠,是有助於植物傳播種子與傳授花粉等蝙蝠,不過也因為不用追逐飛蟲,因此並不具備超音波定位的能力,而是改用敏銳的視覺。

答:可以送交給蝙蝠學會喔,他們有對於蝙蝠照護的專業知識。而由於蝙蝠仍然可能會攜帶麗莎病毒,這是一類在基因型與狂犬病病毒屬同一類基因親緣群( Phylogroup I )的病毒,所以在撿起時最好攜帶雙層手套,包括內部的乳膠手套(阻隔病原體)以及外部再覆上一層棉質手套(防止咬傷)。

答:蝙蝠缺乏PYHIN 基因。PYHIN 基因被認為可偵測外來DNA,像是病毒DNA,或是因為RNA病毒感染導致損壞的自體DNA。而PYHIN能夠誘發第一型干擾素(Type I Interferon)的活化,並進一步誘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蝙蝠不傾向人類那樣採用劇烈的免疫反應來對抗病毒,過激的免疫反應也常是人類感染病毒後的致死因素,蝙蝠所採用的策略是維持病毒與宿主之間的平衡關係,這也或許是蝙蝠成為重要保毒物種的原因。另一方面,蝙蝠的體溫比人類要高(像是飛行時的體溫可以達到攝氏40度),這一特點也可以阻止某些不耐高溫的病毒進行增長與致病。

答:其實我們應該顧及到的是與自然生態的共存。當我們減少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時,也就能夠讓大自然保持在一定的平衡。降低某些原本潛藏山林的病原體進入到城市當中的機會。而一隻食蟲性蝙蝠光是一晚就能夠吃掉數百隻甚至上千隻的飛蟲,其中包含蚊蠅、蛾類等,有助於去除人類疾病的病媒與去除農業病蟲害,這也是為什麼古早的廟宇常常會將蝙蝠視作『福氣』的象徵,因為蝙蝠確實在降低昆蟲數量這方面有著莫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和貢獻喔!

引用資料與延伸閱讀:

  1. 城鄉遊俠:東亞家蝠─環境資訊中心
  2. 誰先惹上牠的 – 蝙蝠與病毒的共存─國家實驗研究院
  3. 東亞家蝠─蝙蝠資訊站 Bats' information about Taiwan
  4. 東亞家蝠─香港蝙蝠資訊站
  5. 獸醫小珈處方箋|福蝠臨門—當蝙蝠跑進家門裡─Home Run Taiwa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