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的小雨燕與赤腹鶇

中研院的小雨燕有時會出現在院區上空盤旋。而赤腹鶇則不是每年都可以在院區看到的冬候鳥或過境鳥。

作者:嚴融怡(生圖志工)

問:Petty,最近有學生在中研院的太極雕像和生態池附近的上空發現整群的小雨燕在飛舞耶!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小雨燕會集體在橋樑、涵洞與高樓等建物上繁殖,在水氣較厚重而即將要下雨的陰天或是小雨天牠們比較容易出來飛舞盤旋覓食飛蟲喔。而四分溪流域以及國家生技園區其實都有不少飛蟲,是牠們良好的覓食區域喔。在過去也曾有人在統計科學研究所以及生物化學研究所的高樓上觀察到有小雨燕築巢喔。

問:Petty,不只是小雨燕。那群學生還發現了草地上有赤腹鶇耶!可是明明是冬季寒冷的雨天。牠們為何還會出來呢?

答:其實雨天對人類比較不方便,但是對於鳥類而言,牠們的羽毛多半具有防水的構造,而雨天只要不是雨勢太大,反而有利於食蟲鳥類出來覓食喔,因為水氣較重不利於一些昆蟲繼續匿藏在土壤或某些間隙環境。因此牠們會趁著蟲被逼出來時加緊覓食。對赤腹鶇來說,雖然牠們是雜食的,但也不會放過吃蟲的好機會。

問:我平常比較不見赤腹鶇耶,好像只有在秋冬比較容易看到耶,而且在中研院也不是每年都可以看到。牠們是候鳥嗎?

答:是的,赤腹鶇是在東北亞繁殖,在秋冬的冬候鳥遷徙季則南遷臺灣、華南與菲律賓等地,隔年春季的四月歸返北方。牠們有些是普遍的冬候鳥,有些則是過境鳥(也就是只有遷徙經過臺灣並短暫休息幾天就繼續遷徙),每年春秋兩季的過境期因為同時可包括這兩類族群,因此較容易看到牠們。赤腹鶇主要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區域,但過去也有過海拔2,800公尺的山區紀錄。在中研院院區牠們其實不很常出現。

問:所以小雨燕是留鳥,但赤腹鶇則是候鳥。對吧?

答:是的。事實上赤腹鶇這些鶇科的候鳥還有遷徙混群的習慣,牠們在遷徙期時成小群行動,有時則會和白腹鶇、白眉鶇混群出現,之後才單獨活動。

問:剛剛提到其他鶇科的鳥,是不是在幾年前有的時候會一下子多出很多鶇科鳥類來台渡冬?

答:是的,那是鶇科的大量遷徙事件。目前也還不是很清楚為什麼有時候會有鶇科的豐年(在某些年的冬候鳥季可以看到為數眾多的鶇科鳥類,但有些年則不容易看到鶇科鳥類),這是值得持續探索的課題。不過無論如何,對於冬候鳥來說,渡冬區域的食物、水源與棲息空間是相當重要的,南港中研院這裡依山傍水而有著重要的原生生態環境,也因此在冬候鳥的季節,我們也依舊有不少鳥種是可以在這裡看到。候鳥的健康與安全與否其實與牠們遷徙途經路線的環境變遷有著重要的關係,像是近幾年由於棲息地喪失與殺蟲劑濫用等原因,北美的鳥類正快速減少,尤其受衝擊最大的正是經常在地上覓食的草原性鳥類。鳥類的命運其實也與人類密切相關,正所謂「今日鳥類,明日人類」,我們也應該要持續注意鳥類的動態與環境的脈動喔。

延伸閱讀:

1.維尼哥哥科學選文14:余維道~台灣常見的冬候鳥

2.國家地理新鮮聞:北美鳥類數量銳減

3.「淺山生態系」有什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