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魚和皇帶魚

ChatRoom20191104

 衝出的白帶魚             深海的皇帶魚

圖片:白帶魚和皇帶魚雖然名稱上都有『帶』字,但其實差異甚大,不是只有科的不同,連更上級的分類單位:目都不一樣。白帶魚是鱸形目帶魚科的,具有一副大嘴以及頗為尖銳明顯的牙齒。而皇帶魚則是月魚目皇帶魚科,嘴小,也沒有滿嘴的尖牙。

文:嚴融怡/生圖志工

問:最近有時會看到新聞中所說的地震魚,請問這種魚到底是什麼魚呢?
答:那其實大多數是指皇帶魚,這是一種月魚目的魚種,與目前被發現可全身恆溫的月魚是親戚喔。

問:可是月魚圓圓胖胖的皇帶魚卻像輸送帶一樣長長的。怎麼差異這麼大呢?
答:沒錯唷。月魚目確實是硬骨魚類當中體型變化極大的家族。在這個目當中的月魚科和旗月魚科體型比較相近,都是體高側扁。但是皇帶魚科、冠帶魚科、粗鰭魚科、鞭尾魚科、輻頭魚科則都是長條的身軀。

問:皇帶魚和白帶魚的名稱聽起來有點像,請問牠們是同一家族的魚嗎?
答:不是哦。雖然兩者都是扁平延長而呈帶狀,但是皇帶魚是月魚目皇帶魚科的,而白帶魚則是鱸形目帶魚科的。皇帶魚科的魚類體長常可到3公尺以上,其中巨皇帶魚(R. glesne)體長可達11公尺,是這個科當中最大的魚類,也是硬骨魚最長的魚種。而白帶魚一般只長到1到2公尺左右。皇帶魚的背鰭基底長,從眼睛前方向後延續可達尾部末端,前面的幾根鰭條明顯較長。尾鰭退化。沒有臀鰭,腹鰭特化成長柄狀。白帶魚的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到尾端,胸鰭短,末端可到側線上方,沒有尾鰭與腹鰭。皇帶魚的棲息深度約由表層到1000公尺之間,平時多半待在較深的水域,以攝食磷蝦(甲殼動物)、小型魚類及魷魚等為食。白帶魚以蛇行的方式游泳,生活範圍在60到400公尺的海域,為洄游性魚類,除了產卵時會洄游到淺海水域外,平時生活具有極明顯晝夜垂直活動的習性,白天至深水層,黃昏後的夜晚到清晨則上游至表層。

問:皇帶魚既然常常被稱為地震魚,牠的出現真的都和地震有關聯嗎?
答:皇帶魚確實有地震魚的稱號,過去一直有相關的傳說認為牠常在地震過後出現,包括在印尼、日本、台灣本地,往往漁民一旦捕撈到皇帶魚,有時會造成某些社會大眾的猜測甚至恐懼。雖然海底地震確實有時會驚擾深海魚類出現在表層,但某些深海魚類本身有時也會有習性是會往淺層找尋食物的情形。目前皇帶魚的許多習性都還在研究當中,雖然以動物的活動來預警地震是過去科學家所曾努力研究的範圍,但是目前國際上的地震學研究當中還沒有非常精確能夠使用於地震預警的指標生物。因此皇帶魚出現於淺海也不一定都和地震有關,不必太過擔憂。但有關皇帶魚出現頻率和地震方面是否有關聯則確實仍然值得做更多深入的研究。

問:最近海洋垃圾的問題好像越來越多,白帶魚和皇帶魚在牠們所棲息的環境是否也會遭遇到一些問題呢?這些魚類是否還面臨其他迫切的環境危機呢?
答:最近海洋垃圾危機的加重固然對於全球海洋都是極為嚴重的問題。而且海洋垃圾當中的微粒塑膠更是日益增加,這也必然會長期持續損害各類魚種的生存。但是白帶魚所面臨的最大隱憂,仍然在於大量的捕撈。由於白帶魚在近幾年的捕獲量有減少的趨勢,尤其東北角的白帶魚在數量與魚隻大小上都有明顯的下降,因此如果想要讓我們的白帶魚資源能夠永續,應該要學習國外,對於重要漁產具有合理的總量管制與長期監測。特別是漁業產品如果要銷往國外,也應該經過科學的研究,制定適宜生態資源永續的外銷上限,這樣才能夠維繫我們台灣沿近海海域的魚類生存與長期的漁業收益。像是挪威漁業法規當中,捕撈配額制度是其保護漁業資源最重要的法規,挪威在漁業上有著千年的歷史,他們在面對漁業市場和海洋環境的不斷轉變之下,也一直有著靈活的應對。對於白帶魚這個許多大小朋友在餐桌上所熟悉的魚種,也希望牠還能夠一直存續下來。至於皇帶魚,牠所棲息的較深水域,在未來所可能面臨的危機則是人類越來越頻繁對於深海資源的各種探勘和開發。在我們未來如果有對於深海區域的各類人為活動,也需要事先做好各項的環境評估和調查,以減少對於生態系統的干擾。

延伸閱讀:

1. 地震魚再現--記述皇帶魚

2. 【永續海鱻食堂】大太刀變小皮帶:白帶魚興衰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