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山有白鼻心出沒

ChatRoom20200608

 

20200608b

 圖片:白鼻心其實是會出沒於南港山邊和國家生技園區附近的動物。

文:嚴融怡/生圖志工

問:最近有學生在南港山附近還有我們中研院的生技園區都有發現白鼻心的蹤影,請問這裡是白鼻心原生的棲地嗎?
答:沒錯喔,南港山系的淺山群其實是很多淺山動物的棲息地,除了白鼻心,還有鼬獾、穿山甲、大赤鼯鼠、臺灣小蹄鼻蝠、台灣鼴鼠、台灣藍鵲、領角鴞、黃嘴角鴞、大冠鷲、林鵰等各類淺山動物,甚至以前還有人曾目擊過食蟹獴和麝香貓這類相當隱密而少見的哺乳動物。

問:喔,聽起來真不錯!原來中研院區週邊的環境有這麼多可愛的小動物們。那麼這裡應該是台北近郊的重要生態廊道所在囉?
答:南港山系是台北市五大山系之一,屬於雪山山脈延伸的丘陵地,隔基隆河遙望五指山系,連結台北盆地週邊的四獸山系,銜接南港區古代三大埤塘群─後山埤(也就是南港公園所在地)、三重埔埤(也就是國家生技園區所在地)、新庄仔埤(又稱東新陂,為南港三埤現存最大的湖區,共計五公頃)所遺留的濕地。然後四分溪與大坑溪又連結基隆河谷,也銜接候鳥和蝴蝶遷徙的要道。因此我們中研院區所坐落的環境範圍可以說是一塊由淺山群、河川、綠地公園與湖泊濕地所構成的複合型棲地。

問:那麼白鼻心在這裡主要吃些什麼呢?
答:白鼻心雖然是食肉目的動物,不過牠更愛吃果子,所以又有果子狸的稱號。多半以漿果和核果為食。

問:聽那些目擊者所看到的白鼻心大多都出現在中研院外圍的淺山或林地,請問白鼻心為何比較不會出現在中研院內的四分溪河道當中呢?
答:雖然我們都很喜歡看到野生動物,不過中研院區的四分溪河道比較偏向水泥化的環境,因此對於某些魚類和水鳥或許尚可以適應,不過對於白鼻心這種比較喜歡天然溪谷與乾河床的哺乳動物來說應該相當不方便。加上,牠們本來就會穿梭於中低海拔常綠闊葉林與森林邊緣區域,所以會出現在目前的位置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在更早以前林地較多的時候,牠們所經常出現的地方應該會更接近院區。

問:有白鼻心出現的地方會比較好嗎?請問出現白鼻心在生態環境中具有什麼指標意義呢?
答:由於白鼻心會隨著不同果樹成熟季節而遷移,甚至在某些山區牠們還會在秋冬季有明顯的降遷情形。因此如果我們這裡能夠具有穩定的白鼻心族群,那表示環境當中的野生果樹資源就還算充分,而這也代表著其他依賴果樹的物種也同樣處在食物相對穩定的情形。另一方面,白鼻心的腳掌有特化出專門適應爬樹的肉墊,牠們是淺山哺乳動物當中的爬樹高手。尤其每年四到六月常為繁殖期,牠們會以樹洞為窩,因此如果在本地能夠目擊到牠們哺育幼獸的情形,那也同樣代表這裡具有相對較穩定的樹洞資源,自然界的樹洞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巢位資源,包括貓頭鷹、松鼠等動物也都會利用樹洞這樣的資源,樹洞的內部環境其實是不斷在變化的,裡面也會有不同的腐植質或有機碎屑物持續變動當中,除了我們比較關注的鳥獸以外,昆蟲和菌類等生物甚至榕樹的種子等等也同樣會善用樹洞資源。

問: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這樣的好山好水呢?
答:避免過度的開發和水泥化的介入喔。其實早在十年前,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CBD COP 10)當中就已經推行了里山倡議。其實我們中研院與南港山系附近的這個複合環境也正是一個複合的里山地景。在這個里山地景當中,許多不同種類的樹木、灌叢與河川、濕地、山地混合在一起,形成交錯的鑲嵌環境,也因而作為眾多野生動物棲息的腹地。維護里山地景,既可以有助於保護瀕危物種,像我們這裡的領角鴞、大冠鷲、林鵰、穿山甲等等其實都是保育類動物;又可以有助於防災(南港山系其實是土石比較不穩固的區域,維護完整的植物地景有助於穩固土石)、集水區保護(四分溪其實以前還曾經做過自來水取用源,而現今也仍是基隆河下游重要的支流)與其他可能潛在重要生態系統服務(比方說這片山區可能潛藏的生物醫藥資源)。我們在未來如果能持續維繫人類與周圍自然環境長期友善的交互互動,這樣就能維繫生物棲地與人類土地利用之間的動態平衡,也因此能夠較為長久維繫「社會-生態-生產地景」這樣的鑲嵌地貌,這樣才是保護好山好水的重要方式喔!

延伸閱讀:

1. 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與國際發展現況
2. 什麼是「淺山生態系」呢?包含哪些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