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夜鷺是中研院四分溪畔常見的水鳥,亞成鳥與成鳥最大的不同便在於身上的白色點斑與褐色為主的體色。
作者:嚴融怡(生圖志工)
問:Petty,剛剛有民眾在中研院歐美所圖書館旁邊的四分溪河床看到幾隻黑冠麻鷺的亞成鳥在活動耶!
答:你說的是真的嗎?我看看…唉唷!不對啦!那些其實是夜鷺的亞成鳥,我才在奇怪,黑冠麻鷺明明是林蔭下與草坪上活動的鳥類,沒有特殊狀況一般不會跑到河床上的。黑冠麻鷺的小朋友雖然與夜鷺的小朋友型態有一點點相似,但是黑冠麻鷺亞成鳥的腹部為灰褐色、且頭上有明顯的黑褐色羽毛夾雜白斑,身上則為淺褐色並且夾雜暗色與淡色橫紋。而夜鷺的亞成鳥最為明顯的就是褐色的身上所到處佈滿的白色點斑。仔細看你可以看得出來。而且夜鷺雖然幼鳥的虹膜略呈橙黃色,隨著牠慢慢長大,虹膜也會越來越呈現明顯的鮮紅喔。但黑冠麻鷺的虹膜則是黃色,而且隨著年齡越來越接近成年,眼睛周圍的藍色眼影也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問:可是我印象當中夜鷺頭頂到背部呈現藍黑色,肚子偏向白色的才對吧?
答:是的,你說的是成鳥的顏色,牠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顏色,所以最早在南崁有人亂稱牠為企鵝,後來這個誤稱甚至紅到國外去了,還有人特別把這隻『假企鵝』繪製到真正的企鵝家族當中搞笑。但其實夜鷺和企鵝之間血緣相差很遙遠,夜鷺是鵜形目鷺科的水鳥;而企鵝是企鵝目企鵝科的一群不會飛的海鳥;企鵝目是鸌形目的姐妹群,並且在大約6000萬年前就分開演化,而企鵝目與鸌形目所屬的南極鳥類(Austrodyptornithes)演化支與鵜形目所屬的演化支則分開演化的時間更早,兩者真的差很遠。夜鷺的體色在幼年到亞成鳥時期會呈現褐色並佈滿白色點斑,這樣的體色據說是有助於藏匿在背景環境當中的。之後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將體上的灰色加深、斑紋減少,並逐漸朝向成鳥的體色趨近,這中間有五年的過渡期,到了第五年,基本上體色就固定為成鳥的樣態了。
問:以前老一輩所說的暗光鳥是指夜鷺嗎?但是黑冠麻鷺也是夜行性的鳥類吧?
答:是的,夜鷺和黑冠麻鷺都以夜間作為主要覓食時間。雖然牠們白天也可以出來活動。而黑冠麻鷺在古早常被稱為山暗光,其實並不是很容易被發現的鳥類,在公元2000年左右由於環境的變遷,才逐漸從山區環境遷往城市環境而成為今日許多公園綠地常見的鳥類,且由於行走緩慢而略顯笨拙,所以又被稱為大笨鳥。夜鷺給賞鳥者的形象則完全不同喔,牠們是非常聰明的鳥類,懂得模仿其他鳥類的覓食方式,像是牠會模仿小白鷺用腳混水摸魚;並且最早可能是向綠蓑鷺學習使用魚餌釣魚,會先將野果或是麵包等物品丟入水中,然後在岸上等待魚類上鉤,一旦發現魚兒咬餌,就會迅速衝入水中捕魚。然後牠們也很常在河階或壩體附近如同大白鷺一樣守株待兔,專門等待那種『逆爭上游』的魚群經過,然後吃掉。所以曾有資深賞鳥者表示可不是誰都有能力逆爭上游的,能力不夠的魚強出頭就等著被鳥吃。而且受到驚擾的夜鷺還會刻意把吃進去的食物嘔吐出來,將這些半消化而腥臭不已的食物拿來嚇阻敵人,有時候這些嘔吐物也是研究夜鷺食材的線索喔。
問:好厲害!那夜鷺只吃魚嗎?
答:其實有不少水鳥的食性都很多元。夜鷺除了魚類,也會吃蛙類、蝦蟹等水生動物。
問:感謝Petty的解說,那麼夜鷺是臺灣的留鳥嗎?
答:沒錯喔,夜鷺有很多都是留鳥,不過也還是有冬候鳥以及少數的過境鳥的個體存在喔。夜鷺也喜歡和其他水鳥混群,而我們從這些水鳥的族群變動也能夠進一步了解水域環境的變化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