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麟山鼻藻礁潮池有著豐富的生物群與多樣的海岸地形環境可以讓小朋友進行生態環境觀察。
作者:嚴融怡(生圖志工)
問:Petty,Hello,前一段時間有一些老師都會帶小朋友到北海岸去做生態觀察?那邊的生態豐富嗎?好玩嗎?如果好玩,改天我也可以帶我親戚家小朋友們一起去玩。
答:當然好玩囉!北海岸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由於在這附近的海濱岩礁環境長期受到侵蝕、風化、生物造礁以及地殼變動等作用而塑造出非常多元的地形與微地形環境,像是海蝕平台、海蝕崖、石槽、藻礁潮池、牡蠣床等等,再搭配鄰近的海岸林區以及北海岸本身坐落的地理位置特殊性(像是這一區域的水文同時受到附近臺灣海峽、東海、與太平洋不同海流的影響;並且受到全臺灣淡水輸出水流量最穩定的河川─淡水河輸入的影響,有很明顯的河口沖淡水舌(plume);然後又位在東亞澳洲遷徙線候鳥季節性遷移的必經之地等等),使得北海岸擁有相當豐富而多元的生物相。北海岸是藻類的伊甸園,像是這裡分布了相當多的石蓴、滸苔、礁膜、蕨藻、硬毛藻等綠藻家族,團扇藻、小海帶、囊藻與馬尾藻等褐藻家族,以及頭髮菜、紫菜、石花菜等紅藻家族。而大型藻類的蓬勃,也連帶福蔭了潮間帶多元多樣的各式小動物,無論是潮間帶種類繁多的貝類(像是石鱉類、蜑(音ㄉㄢˋ)螺類、寶螺類、玉黍螺類等)、甲殼類(如蟹類、寄居蟹類、蝦類、端足目的扁跳蝦、藤壺類、等足目的奇異海蟑螂等等)、多毛類、棘皮動物(如花冠海燕(海星的一種)、蜈蚣櫛蛇尾(陽隧足的一種)、以及不同種的海膽)、魚類(如鰕虎類、䲁類、豆仔魚)等等。水域小動物群的豐富,更吸引了許多以牠們為食的掠食者,包括翠鳥、岩鷺、魚鷹、黑鳶、甚至唐白鷺(珍稀瀕危候鳥)等進駐;在這附近偏陸域的環境也同樣擁有藍磯鶇、鶺鴒科鳥類、戴勝、黑臉鵐、麻雀、白鼻心等等野生動物的分布,並且還常常是迷鳥會出現的區域,也因此確實極適合進行野外觀察活動。
問:Petty,剛剛好像聽妳提到北海岸有分布藻礁?我還以為臺灣只有桃園海岸才有分布藻礁,難道除了桃園,臺灣還有其他地區也有分布藻礁嗎?
答:Grad,不對喔,在臺灣雖然桃園海岸是最大的藻礁分布區,但是在北海岸、三仙台、杉原、墾丁、澎湖等地也都還有面積相對較小、較為零散的藻礁分布,只是非桃園海岸的各地藻礁規模均遠小於桃園藻礁,因為都比較沒有像桃園藻礁那樣大面積的珊瑚藻分布。其中,北海岸的藻礁環境與桃園藻礁應該都是在全新世的7600-2000年前所發展形成的,那時期臺灣北部沿海曾經出現大規模以石灰藻為主的藻礁地景。而現今位在北海岸的藻礁則分別位在三芝淺水灣、麟山鼻以及石門等處海岸,北海岸的藻礁環境通常也都夾雜著大規模的安山岩,像是麟山鼻藻礁與老梅藻礁實際上周邊也都充滿著大屯火山爆發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火山物質。
問:哇喔!看樣子北海岸還真的是藻類很重要的生態據點。所以妳剛剛說北海岸豐富的藻類也是支撐一大群小動物的重要憑藉,藻類除了可以給那些小動物吃以外,還有哪些重要的生態功能呢?
答:Grad,藻類有非常多種生態功能喔!以石蓴來說,石蓴是北海岸潮間帶最常看到的綠藻物種之一,它們一年四季都能生長,尤其在春季最為繁茂,可以覆蓋在海蝕平台以及各類礁石交錯的環境,看上去很像是地毯。石蓴屬薄膜葉狀的藻體會以盤狀固著器依附在礁石環境,它們可作為多種無脊椎動物如海蛞蝓、扁跳蝦等藏身的環境。在藻類長期而反覆的生活史進行當中,也會產生伴隨生理機能或微生物分解藻類殘體等各項生物活動所釋放的有機酸,進而增進岩石產生水解等化學風化作用,有時植體死亡腐敗甚至會連同礁石表面一起被海水沖走。因此藻類的生長亦同時是岩石風化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自然作用的重要參與者。另一方面,藻類本身的光合作用也是供應水生生物群甚至包括我們人類自身所需要氧氣的重要來源,它們的固碳量也是十分可觀的,對於緩和氣候變遷也相當具有幫助。藻類和海草、紅樹林一樣,均能「捕獲並保存」碳來作為碳匯,因此它們也是藍碳的重要組成項目,所謂藍碳是指世界海洋與沿海生態系所捕獲的碳。它與森林系統捕獲的碳(綠碳)、土壤環境捕獲的碳(黃碳),這三大自然碳匯系統,都是目前科學家針對氣候變遷在積極研究的碳封存方向。
問:Petty,妳剛剛還有提到「迷鳥」,什麼是迷鳥?北海岸又有曾經出現過怎樣的迷鳥?
答:迷鳥是指那些由於天候惡劣或其他因素導致偏離原先既有遷徙路線,進而出現在本來不太會出現區域的鳥類。北海岸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剛好位在東亞澳洲遷徙線飛抵臺灣的要衝,因此也常常有迷鳥的到來,像是金山清水濕地曾在2014年12月13日停留至2016年5月12日的小白鶴,或是2018年曾停留野柳的琉球歌鴝等野鳥,都不是平常會來到臺灣的候鳥。
問:Petty,在我們今天的談話過程當中,我想北海岸應該真的是非常不錯的生態環境。不過,之前我曾經看過新聞報導指出全世界的海岸環境都正在遭遇垃圾與廢棄物的衝擊,北海岸環境是否也有遭遇這類污染的衝擊呢?
答:其實這方面還滿嚴重的,有去過北海岸的夥伴,會非常容易就看到我們的海岸環境經常都會有大量的廢棄漁網具、遊客垃圾、漂流木、甚至幾年前還曾有小朋友發現過化學鋼桶被沖到岸上等等。海岸環境(尤其是潮間帶環境)可說是支應整個近海生態體系極為重要的一環,潮間帶環境的健康也直接關係到海洋生態資源的整體永續,像是很多魚類的幼年期都會在潮間帶生活(例如北海岸潮池常常會發現很多小小的豆仔魚,牠們其實是多種鯔科魚類的幼魚,而潮間帶環境實際上正是這些幼魚的庇護所)。另一方面,潮間帶生物也常常是科學家研究氣候與環境變遷非常重要的指標生物,因為這些生物的群落比較容易受到氣候變遷而有敏感而快速的變動。也因此,在未來,如何避免海岸環境持續受到垃圾廢棄物的衝擊影響確實是很重要的課題。
引用資料與延伸閱讀:
- 張振乾 (民106)。潮汐的呼喚─探索北海岸潮間帶。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詹森 (2018)。臺灣區域海洋學(二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活在潮汐間:台灣潮間帶生物多樣性─國家地理
- 北海岸自然生態─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 地景保育幻燈片專輯(三十四) 老梅藻礁照片專輯─地景保育通訊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