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靖雲(國立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
炎炎夏日到來,越來越多人前往海邊,享受海洋帶來的樂趣,潛水、衝浪、釣魚、獨木舟…等,或者只是泡在海裡就很開心。當親海成為日常,你是否也開始關心,海洋裡正在發生的事情?
珊瑚礁體檢(Reef Check),便是邀請民眾一同參與珊瑚礁生態記錄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計畫,招募志工潛水員和科學家合作,經過基礎的學科及術科訓練後,成為珊瑚礁生態監測公民科學家,至台灣各地珊瑚礁進行水下調查,記錄底質組成、指標性生物的類別及數量、以及可能正在面臨的環境衝擊。
珊瑚礁體檢自2009年開始,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統籌執行,當年招募第一批志工潛水員共50人,完成29條穿越線調查。此後年復一年,珊瑚礁體檢持續匯聚著關心珊瑚礁生態的人們,每年都有許多因好奇前來參與的新進志工,也有許多志同道合的資深志工持續貢獻心力,逐漸建立起穩定的志工社群。而隨著志工社群壯大,生態監測量能得以提升,近年完成調查的穿越線數量每年皆在40條以上,參與的志工人數則有90人上下。截至2020年為止,12年間珊瑚礁體檢總計在全台灣53處樣點,完成434條穿越線調查,培訓了596位公民科學家。除此之外,還與9個不同的在地社群合作,長期認養8處樣點進行監測紀錄,透過社區力量長期持續地關注在地珊瑚礁生態,希望能夠孕育更多元且具地方特色的保育行動,並發揮重要的監督機能,避免珊瑚礁受到不當開發或各種污染的迫害。
在珊瑚礁體檢中,需要記錄的各項標的多達30種以上,可系統性地了解珊瑚礁生態群聚結構,從基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功能面向,評估生態系是否健全。透過長時間大範圍地累積資料,也能夠監測台灣各地珊瑚礁生態是否維持穩定,又當生態系的穩定狀態改變時,是否可能與外在的環境變化有關。以2016年發生的氣候異常來說,超強烈聖嬰現象造成海水長時間高溫,在墾丁、綠島、蘭嶼、小琉球、澎湖南方四島都引發珊瑚大白化,其中小琉球和綠島的珊瑚覆蓋率出現明顯下降,顯示白化最終導致大量珊瑚死亡,但綠島的珊瑚覆蓋率在2020年時有所回復,小琉球則未有起色值得憂心;而蘭嶼和澎湖南方四島的珊瑚雖有白化,但覆蓋率沒有大幅變動,顯示珊瑚生態韌性(resilience)耐過高溫可逐漸回復;墾丁則因2016年年底時才首次進行調查紀錄,因此沒有歷史資料可供比對。
而上述只是珊瑚礁體檢紀錄的其中兩項標的在單一事件中發生的變化,在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還有千絲萬縷的互動關係值得關注與探討。許多潛水員在參與珊瑚礁體檢之後,將生物的特徵、行為、食性、生態功能連結起來,像開了天眼一般,逐漸看見生態系的複雜與奧妙。如果你也喜歡海洋,著迷於海洋生物的奇異與豐富,請一起來關注、參與珊瑚礁體檢。
延伸閱讀: